>>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战时讯
情系黄河水 同心向未来——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纪实
2025-07-04 09:04:08   来源:华兴时报

  六月的宁夏,风光旖旎,塞上江南敞开怀抱。6月22日至29日,一场以“黄河文化”为纽带的青春之约在此上演。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自治区台湾同胞联谊会承办、港区自治区政协委员协助的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成功举办。40余名台湾高校师生跨越海峡,在八天七夜的旅程中,深入银川、吴忠、中卫等地,领略塞上江南的独特风韵,触摸黄河文明的千年脉搏,在深度交流与互动体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了一曲文化交融、心灵相通的青春乐章。

  本次研习营精心设计了非遗体验、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六大研学主题,通过棒垒球赛、篝火晚会、夜市观光、集中观影等丰富活动,为台湾青年打开了了解“母亲河”、感悟中华文化的新视野。

  青春互动增情谊 文化根脉共追寻

  开营伊始,台湾青年们便走进宁夏职业技术大学和宁夏大学。在宁夏职业技术大学的球场上,台湾青年们的惊喜溢于言表。一场酣畅淋漓的友谊赛在台湾青年队与宁夏体育职业学院队间展开。球起球落,是技巧的切磋;欢呼加油,是青春的律动。赛后,两岸青年用手机定格下并肩的笑颜,校园操场回荡着青春的欢声笑语,彼此的距离在运动的热情中悄然拉近。

  非遗,是触摸黄河文化肌理的重要方式。在宁夏职业技术大学非遗馆,掐丝珐琅的精细、沙画的灵动、中药香囊的馥郁,深深吸引了台湾青年们。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专注创作,一件件融合沙漠骆驼等元素的沙瓶画初具雏形,台湾青年们惊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巧夺天工。“我要把它带回台湾珍藏。”刘同学难掩对自己沙画作品的喜欢。

  科技,展现着黄河儿女的现代智慧。在宁夏大学化工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展室,两岸青年见证了“点煤成金”的奇迹。从黝黑的原煤到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从传统工艺到清洁技术的突破,科研人员展示了煤炭高效清洁转化的前沿成果。台湾青年们驻足于模型前,直观感受分子重构的奇妙。

  历史,是黄河文化深沉的根系。宁夏博物馆内,“回顾宁夏悠久历史,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研学活动,引领青年们穿越时空隧道。西夏陵的巍峨神秘,西夏博物馆文物的无声诉说,共同勾勒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画卷,让两岸青年深刻体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与源远流长。

  研习营精心搭建的平台,让两岸青年在互动中增进了解,在合作中凝结友谊,共同追寻着植根于黄河沃土的中华文明根脉。

  文化交融显真情中华民族一家亲

  在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台湾青年聆听了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的动人故事。社区活动室内,各族老人挥拍切磋球艺的和谐画面,吸引了台湾青年一展身手。方寸球台间,一来一往中,两岸同胞的情感纽带悄然深化,“国球”魅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共生在此刻生动展现。

  “八宝茶是宁夏人待客的最高礼遇,每一味原料都饱含祝福。”刘三朵八宝茶文化体验馆内,工作人员将八宝茶600余年的传承娓娓道来——从丝路驼铃中的商贸载体,到现代工艺的创新演绎。两岸青年体验调配“茶底、果干、坚果、糖料”四层结构的八宝茶,用西北特色的“三炮台”盖碗细细品味。

  “花儿”的旋律,是西北大地最质朴的心声。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其高亢处似穿云裂帛,低回时如黄河呢喃,满溢着对自然的礼赞与生活的热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韩德勤一曲《黄河岸边的花儿》赢得满堂喝彩。在他的指导下,青年们饶有兴致地用宁夏方言学唱经典段落。“发音虽有挑战,但旋律里的真挚情感是共通的。”研习营王同学道出了心声。作为回应,台湾青年献上了《丢丢铜仔》等轻快民谣。两岸歌声此起彼伏,笑语盈盈,在体验馆内交织回荡。“音乐是最好的语言,我们在歌声里听见了彼此的心跳。”研习营江同学的话语充满深情。

  美食,是味蕾上的乡愁与文化认同的桥梁。被誉为“吴忠一绝”的羊杂汤,浓郁鲜美,浇上红亮的辣椒油,香气四溢,令青年们赞不绝口;怀远夜市的人间烟火里,喷香的牛肉饼、热辣的辣糊糊、清甜的甜胚子,地道的“宁夏味道”让味蕾流连,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一路行,一路品,一路分享。台湾青年们常聚在一起交流感悟:“无论是舌尖上的美味,还是耳畔的花儿,都让我们与这片土地更亲近,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与力量。”

  生态共治鉴初心山河巨变砺同心

  在“三北”工程展室,台湾青年们实地考察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果,并通过座谈深入了解了这项世纪工程的生态价值。这项肇始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的生态工程,凝聚着全国人民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集体意志。数十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生态治理,数十万公顷沙漠蜕变为绿洲良田,创造了“人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台湾青年们为祖国大陆近半个世纪的治沙坚守深深动容。特别是在宁夏——这座三面环沙、生态脆弱的西北屏障,作为全国唯一全境纳入“三北”工程的省区,一代代治沙人扎根荒漠,顶着烈日、忍着严寒酷暑、迎着风沙,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在这场与风沙的持久战中书写了绿色传奇。

  “造一片林子,绿一处荒沙,富一方百姓”——“三北”工程展室的标语,道出了这场绿色革命的深刻内涵。台湾青年们了解了宁夏人民四十余载“战风沙、斗旱魃”的奋斗史诗:从黄沙漫天到绿荫连绵,从旱塬枯寂到产业兴旺。在这里,每一株顽强生长的树木都是刺向荒漠的生态长矛,每一片新生的绿洲都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两岸青年深刻体会到,正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才铸就了这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革命。宁夏各族群众不仅重塑了山河面貌,更矗立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丰碑——肆虐的沙丘止步于绿色长城,这既是生态治理的胜利,更是民族团结、永续发展的时代见证。

  闽宁镇的变迁,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在闽宁新貌展示中心,“干沙滩”蜕变为“金沙滩”的传奇故事徐徐展开。台湾青年们凝视着记录昔日荒凉的老照片,对比眼前的繁荣景象,聆听移民搬迁、产业崛起的动人故事,真切感受到祖国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磅礴伟力。“原来脱贫不是冰冷的数字,是无数人用双手奋斗出来的幸福。”这样的感悟,成为两岸青年对祖国发展成就最直观、最深刻的认知。

  宁夏的风光,兼具“塞上江南”的温婉与“大漠长河”的雄浑。在吴忠市古城湾黄河砌护段(安澜亭),台湾青年们了解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成效,目睹母亲河在精心呵护下安澜流淌,感受到宁夏守护黄河的坚定决心。深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台湾青年们被大漠的浩瀚壮美所震撼。烈日下,他们在治沙工人的指导下,扎制麦草方格,体验这项防风固沙“魔方”的艰辛与智慧。“治沙有大学问。每一方草格都是对家园的守护,太了不起了。”这句感慨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时下,宁夏头茬枸杞红透枝头。在中宁县玺赞枸杞标准化种植基地的万亩杞园,玛瑙般的枸杞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台湾青年们沉浸于采摘的乐趣中,亲手摘下饱满的鲜果品尝,感受这份“红色产业”的甜蜜与繁忙。在西夏王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大家共品宁夏葡萄酒的醇美,感受“塞上江南”的别样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研习营特别安排了观看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尽管影片已上映数月,但对多数台湾青年仍是新鲜体验。当银幕上火焰特效与环绕声浪席卷而来,台湾青年们忍不住惊叹:“原来国产动漫制作水平已如此顶尖,一定要推荐给台湾的朋友看。”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大漠深处,青春足迹留下难忘印记。徒步感受沙海苍茫,在“星星的故乡”仰望璀璨星河,篝火旁的畅所欲言,烟花点亮夜空的绚烂,沙漠帐篷的独特体验……这些共度的时光,不仅让两岸青年领略了西北的雄浑壮美,更在携手克服“沙”艰、共享绝景的过程中,心与心靠得更近。

  那些共同的独特记忆——扎制麦草方格固沙、学唱高亢花儿、深夜观星畅谈、览山公园的“塞上湖城”倒影……都成为两岸青年心中珍贵的密码。台湾青年对祖国发展速度与成就的惊叹,彼此间的理解与认同,在点滴交流中不断加深。以领队身份全程参与交流的港区自治区政协委员何伟宁感慨道:“短短数日的宁夏之旅,在每位参与者心中镌刻下难忘的记忆。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已深深扎根于每个人心间,恰似巍峨的贺兰山与秀丽的阿里山,见证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深厚情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正如母亲河以她的血脉连接着中华大地的山川湖海,两岸青年也因共同的根脉基因和此次宁夏之行结下的深厚情谊而紧密相连。情系黄河水,同心向未来,这段以黄河为名的青春际遇,必将化为推动两岸青年心灵契合、携手前行的涓涓细流,最终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瀚江河。 (记者 马 敏 实习生 朱 睿)


【责任编辑】:包瑞